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從《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黃慶雲卷》初探香港兒童文學的發展方

鄭子遴 | 2016-02-08 13:10:35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鄭子遴】黃慶雲可是說是香港兒童文學的開創者之一,儘管早於上世紀20年代開始,有幾份報刊都有為兒童而設的專欄,但大部分都屬於宗教宣傳,或是抗日救國宣傳,還未有兒童文學的自覺意識。直至40年代初期,當時的嶺南大學教授曾昭森以文藝為主調,創辦《新兒童》半月刊,邀請當時是研究生的黃慶雲擔任主編。《新兒童》這個平台能夠孕育黃慶雲成為香港兒童文學的先鋒,是因為這刊物絕大部分的稿子都是由她一力創作的。「從它的許多豐富的內容項目——有文、有理、有科學、有數學等等,它是以遊戲方式來傳達給兒童各種常識和知識的刊物,當然它更有一些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頁13)通常要出版一份綜合性刊物,必然需要集合各方專才的力量才能成事,但黃慶雲不僅能邀得當時具份量的文學家如許地山、嚴文井、呂志澄、豐子愷、施雁冰等供稿,而且用不同的筆名發表各種文章,書中結集的作品,主要均來自《新兒童》,可見當時黃慶雲驚人的創作力,以及她十分熱愛孩子的程度。

  好景不常,40年代初香港淪陷,有好幾年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停滯,至1948年,曾昭森編訂一套五十本的《新兒童叢書》,當中佔了一半是黃慶雲作品,無疑《新兒童》這個平台亦造就了一代香港兒童文學的祖師奶奶。《黃慶雲卷》把黃慶雲兒時的趣聞逸事編排在最開始的一章,饒有意思,好像要我們讀她的兒童文學作品之前,先認識她兒時的經歷。孟子說:「知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誠然,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童年不堪回首或者不甚了了,他的世界就會欠缺兒童文學,至少覺得好像不需要兒童文學。就像她自己說:「每個人長了之後,都會遺失或是遺忘了件很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他的童年。」(頁24)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不會遺忘自己的童年,無論是苦是甜,是悲是喜,都會一一化為筆下的故事。從這幾章的回憶裡,可窺見黃慶雲童稚時期對世界各種事物的看法,有些是跟任何年代的兒童都是共通的,例如成人和兒童的眼光永遠背道而馳:「大人做事從來不跟我們商量的」(頁26)、「真正奇怪的是大人,為甚麼第一個大人看見到了豆角就想到要吃而不是要玩的」(頁31)、「外婆說牠們(鴿子)叫苦﹗苦﹗苦﹗那才不﹗……我一聽到那親嫟的咕咕咕的叫聲,就想到她是在說:「good、good、good﹗」(頁45);有些是她獨特的體會,例如當她的珍姊死了後,外婆說「甚麼都是注定的」,她卻認為「甚麼都不是注定的,只有我們長大才是注定。可是,偏偏珍姊就不長大了。」(頁106);又例如她認為一個地方也有它的童年:「如今沙田變成了現代化的新市鎮,那個時期的沙田已成為今天沙田的童年了。童年,總是人生最值得留戀的階段啊﹗」(頁110)。

  由於珍視自己的童年,讓黃慶雲長大了後,把童真演化為筆下的故事。她的童話創作都有著濃厚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特徵,角色大如巨人,小如蚊子都有,而且教育性為重,亦不失童稚趣味。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她的童詩。寫詩固然難,寫一首意境與韻律兼備,而且要孩童既懂且愛的詩更難,但黃慶雲的童詩就做得到。且略舉例子一二:「烏雲重重,細雨濛濛。我張開花傘子,遮著一位老公公。我問公公:『有雨淋著嗎?』公公說:『我只聽到頭上琴聲響丁咚﹗』(《快樂的兒歌(三)》,頁204);「爸爸打字一陣風,呼呼,飛飛,丁丁咚。我才眨了九下眼,他就完成信一封。……」(《寫信給媽媽》,頁217)還有一首多達一百多行的童詩叫《神奇大樓裡的孩子》,營造一所神奇大樓裡發生的事,有著故事的佈局,讀來有音樂劇的影子,可以說是一首故事詩,當中卻滲透著教育意義。現在香港似乎不多見童詩,遑論這麼長的童詩了。可能自從香港進入漫畫年代,以及電視年代之後,文字對兒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兒童文學本身已逐漸被邊緣化,童詩就更加被擠在邊緣上的邊緣了,可是,童詩卻能表現童真的精粹,套用台灣著名兒童文學家林良老師的說法,是用「淺語」表達深奧的道理。換言之,是用人人都懂的文字,講出最具啟發性、最感動人心的話。除非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以及洗煉的文字功力,否則很難做到,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路易斯.卡路、《哈比人》的托爾金、《柳林中的風聲》的肯尼思.格拉姆、《水孩子》的金斯萊等,都屬這種作家。《黃慶雲卷》不僅收錄她的兒童文學,而且收錄了很多首舊體詩和詞,便明白她能用淺語寫兒童文學,是因為她有堅實的文學根基,我特別喜歡其中一首《贈羅孚》的打油詩:「十年老親又歸來,一覺京華莫你哀。摜地已無沙可拿,生花雖有筆難開。人生若夢誰知醒?世事如謎煞費猜。我愛兒孫多反斗,豈須愚魯始消災﹗」雖說是打油詩,但不失韻律格調,其中「莫你哀」大玩雙關語,既代入法國喜劇家莫里哀,同時亦隱藏英國民歌歌詞「Don’t you cry」,足見其獨運之匠心。

  除了創作外,黃慶雲亦曾撰寫關於兒童文學的研究文章,《黃慶雲卷》收錄了〈編輯《新兒童》的一些體會〉和〈魯迅與兒童文學〉兩篇。她在前者提及兒童文學須以兒童為本位的建議:「《新兒童》半月刊是基於民主教育的理念,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啟發兒童的創造性,培養健康的情操和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編輯方針的。這理念隨著時勢而有所修正,但是,「為了孩子,為了未來」的方針是不變的。」(頁391)這從她早於1941年已提出三十點「兒童教育信條」中可見一斑。第21條說明:「我反對那些貪簡便易行的籐鞭式的武力的訓育方法,因為這些方法就是用來治理奴隸與罪犯都是不相宜的。其實我們對於威逼利誘的和糖衣政策的訓育方法都不予贊同的。」兒童為本的意思,就是以合適兒童的方式,啟發兒童主動尋找生命的意義,塑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魯迅與兒童文學〉一文中,更主張加強立論、批評和寫述三方面的工作:「兒童文學的研究是一件浩大的工作,它不是幾個專家們所可包辦而需要許多人的努力來完成。目前我們的三個任務,便是立論、批評和寫述。……如果三者都幹不來了,就吶喊著叫到別人注意也好,這便是我寫這文章的動機。」(頁409)她這話沒錯,沒有認真、嚴謹的研究,很難開拓和發展一項事業,就正如沒有認真、嚴謹的創作、出版和教育一樣難使兒童文學在本土開花結果。我從讀《黃慶雲卷》對香港兒童文學的未來忽有微小的願景和想法,謹就創作、出版和推廣三方面略述如下,唯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的想法是希望本土的作者、出版者、推廣者三者配合,建構香港兒童文學的未來。

  創作層面方面,不僅需要有更多文字工作者的投入,當中包括作家和老師,而其中老師的創作是非常重要的,放眼許多兒童文學作家,本身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好像何紫、何巧嬋、阿濃、畢華流、韋婭等。他們每天接觸孩子的時間比其他人都要多,比其他人更瞭解孩子的世界,他們的創作原則上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現在的老師工作可能非常忙碌,但絕不會缺乏創作靈感,如果有更多年青老師可以為孩子執筆創作,是非常值得支持的。除了老師,從事兒童雜誌的編輯亦是創作的重要一員,黃慶雲、周蜜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我們不要忽略家長的參與,尤其現今社會的家長,一般都有不錯的知識水平,他們能從家中的孩子取得豐沛的靈感創作,肯尼思.格拉姆的《柳林中的風聲》、A.A米恩的《小熊維尼》等都是為了家中小孩而創作出來的。其次,我們亦要多鼓勵學生創作,不論中小學生,都可以創作屬於自己的兒童文學。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插畫師和動畫師也是重要的創作者,他們有些不僅負責繪畫部分,更兼任寫作部分,好像台灣的賴馬、日本的宮西達也、五味太郎等。我特意把圖畫書納入到兒童文學的範疇裡,是因為圖畫書的文本部分和圖畫部分同樣重要,加上兒童(尤其是幼兒)十分靠賴視像思維(Visual Thinking),所以很多兒童文學書籍都配以插畫,並不是為了點綴而設的。

  另外,作者亦需要作多方面嘗試。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潘明珠曾說:「我期望作者會有膽識、才情,開拓更廣闊另類的寫作題材,例如以戰爭作背景這些較冷或背離市場取向之題材。雖然近年香港兒童少年文學的作者隊伍日益壯大,老、中、青作家出版甚豐,可惜一些作者或受制於出版社之約,未能作其他大膽嘗試。」(潘明珠,〈談香港兒童少年文學——從讀者、作者、評論者角度〉。《明月》2015年12月號,頁25。)只有愈多創作者加入,以及創作者的不斷創新,才會出現更多和更好的作品。

  要提升創作者的質與量,就要有更多發表和推廣的平台。黃慶雲主編的《新兒童》不僅成就她自己的作品,上文已經提及不同的作者供稿,但更重要的,是出版者願意肩負培育兒童的責任,亦需要有出版兒童文學作品的膽色,他們在這方面的投資不會少(至少像《哈利波特》一類暢銷的出版是鮮見的),但回報未必很快很高(雖然近年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兒童圖書的銷量不跌反升,但香港卻似未見這現象發生),質量的控制亦隨時比一般出版物來得嚴謹,故需要這一類的編輯人才方能成事。黃慶雲說:「一個人在兒童時代受的影響往往影響他的一生的。(當然,長大後還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因為孩子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受教育的。刊物也像孩子的老師一樣,不過只是一個不出聲的老師,它給孩子們介紹周圍的世界,對他們的世界觀的形成和興趣的培養,是很起作用的。特別是雜誌通過「書」這種形式,更在孩子心裡顯得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這一點是我們編輯們和作者們都要注意的。」(頁132-133)從事兒童刊物的編輯,就要有一顆對兒童敏感的心靈。

  《黃慶雲卷》讓我看見一個常存童真的人怎樣勤勤懇懇,默默耕耘數十年,就是為了開墾一片屬於兒童的天地,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得著滋養。由電視的年代進入互聯網世代,兒童文學好像一直處於邊緣的邊緣上,但我不認為香港的兒童文學前景黯淡,相反,在影像充斥眼球到達一個臨界點時,讀者會愈希望回歸原點,追求更高素質的文本。這一切都提醒所有作者、編輯和出版者,其實我們都是讀者。重要的是讀者能否培養出像潘明珠所說的「好「眼」光,從眾多讀物中精選出有益於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助增進小讀者的興趣、可提升其思維及文學欣賞能力的好作品。」(潘明珠,頁24。)【101】

作者簡介:
出版社編輯,曾獲37-41屆青年文學獎,第38及第39屆青文獎兒童文學公開組冠軍。自由撰稿人,巧.克.力網上學習平台駐場作家。
FB專頁:www.facebook.com/littlegreat.writer
出版:《天國影子——鄭子遴兒童文學集》《子遴 字說自話》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