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生存的疏異與荒誕的實體化 ──從卡夫卡式到卡夫卡主義(下)

吳美筠 | 2017-05-29 10:54:28 | 分享到

 把生存中的疏異、孤獨、荒誕實體化

  【撰文 吳美筠】李歐梵表示過卡夫卡不能只單純視為歐洲現代主義文學的革新者而忽略其自身的背景。他的小說「實體化」了疏異、孤獨、荒誕等種種體驗,因而擁有「普世」的文學價值。可惜這普世文學價值最初傳到中國,誤讀為神秘主義,寫實與象徵、幻想混合的作品,視卡夫卡寓言小說是不脫離現實。卡夫卡後來隨著沙特和卡繆等存在主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台灣引入台灣而受到注意,其時卡夫卡幾乎又被說成存在思潮的表表者。卡夫卡表現現代人內心的困惑和荒誕,大量通過主觀幻覺、夢境、錯亂、荒誕來挖掘現代社會異化後的墮落、尖叫與呼求,是當時德國興起的表現主義的藝術典型,讓人聯想起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經典的表現主義畫作<尖叫>,那種擠壓的扭曲變形驚異在靈魂深處的恐懼不安孤寂焦躁。我們也彷彿畫中背景行走的看客,吶喊和爆發根本沒有進入觀者的世界,痛楚絶望只一味干擾他自己的幻影和錯覺,我們驚心動魄地置身事外,這也是讀卡夫卡小說叫人屏息的原因。

  <地洞>和<一條狗的研究>是典型卡夫卡式的「動物小說」。敍事由始至終只由一隻動物的視角出發,一切的心思意念和願望,都彷彿存在在意識中可能的幻覺而又實有其事似有所指。讀者大抵可視之為寓言小說,亦可把主角視同人類的化身。像<地洞>裏的撥地鼠,不斷建立和拆毀重建複雜而奇怪的儲備洞和地道,本來為了躲避敵人侵掠、保護自己囤積的食糧,可是從來沒有令他安頓有安全感,反之營營役役,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又由於過度的完美主義使他變得神經兮兮,無法肯定存在的保障。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撥地鼠和不斷做研究的老狗,都有著同一命運,就是落入主觀理性體制的圈套,異質化的心理使主角變得孤獨疏離,無法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前者為無法使它有足夠安全感的存量,後者為看似形而上的、高尚的思考實驗,卻又無非脫胎自為口糧問題產生的哲學煩惱。

  讀<一條狗的研究>裏的老狗囉里囉唆地回顧一生的研究工作,他飽受折磨,因為要抵受無法回答但又不能抗拒的問題,甚至陷入身份離異的危機,以致經常徘徊在狗族群圈子和離群索居之間,成為狗族中不受了解卻又沉浸在深入研究狗族的異類。有學者認為小說中出現會演奏音樂的七隻狗,以及那隻用民歌和舞蹈求食的老狗,象徵科學主義與藝術科學、精神境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吊詭,這是哲學性質詢,也是對「口中有食,問題全消」嘲弄而荒唐的反駁。

  如果食物來自土地的說法是科學,飄蕩空中的狗不做可以看得見的工作,超出狗類的日常,象徵藝術對物質及身體的抗衡,由是我便想到<飢餓藝術家>另一種解讀。聖經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藝術家純粹表現一種反叛身體的藝術,似乎暗喻無法在物質世界找到藝術本質這悖謬。帶著表現主義,用超現實的極致手法,來表現無法再伸展的藝術欲望。這篇作品寫作時卡夫卡開始受肺結核困擾而失業,兩年後無法進食,逝世前希望小說集以此命名,不打算燒燬它。可見寄托了他平生的心願,只是不離他悲觀退縮的本相。

華語文學的卡夫卡主義

  八十年代的先鋒作家,除了殘雪,余華、蘇童、格非、閰連科等作家也深受卡夫卡影響,帶著卡夫卡主義書寫。閰連科更曾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時講卡夫卡小說,以「零因果」來定義卡夫卡主義。故事之因果沒有任何的必然。<在流放地>裏積極向旅行家描述刑具如何判決公正,如何在受到正確管理如何操作正常,而恐怖之處是他要為一個未經審判的罪犯行殘酷的死刑而絲毫沒有憐憫之情。長官口中所謂公義所謂流放地的秩序和幸福,一旦遇上新司令官的新秩序,便失去了信任。他拼命向考察旅行家尋找審決的認同,最終失敗而自我負刑責,走上已運作失常的刑具。當讀者以為軍官變成被判決者,受刑者變成行刑者,是諷刺建制的封建腐敗,原來被視為完善的制度亦須毫無反抗下落場。再細心一想,那旅行家和原先被判決的人,何增阻止長官接受刑具的折磨?這不就是魯迅筆下看客的冷漠和荒謬?換了領袖,從來也沒有變換人殘酷的本質。所有所謂完善的制度,都是處置失勢者的工具而已。由是我們可以理解,為甚麼閻連科用荒誕現實主義書寫大躍進農村的陰暗面的《四書》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其小說誇張、怪誕、極端的敍述幾乎就是卡夫卡小說世界的精確影像,只是背景置換成了中國,同樣,黑洞那頭,有著人類必須的人文關懷。【101】


作者簡介:詩人,小說作家,藝評人,文學策展人,文學研究者。澳洲雪梨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首位香港文學雙年獎詩獎得獎者,曾創辦及編輯多種香港文學刊物,擔任香港書獎、中文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獎等。出版詩集《時間的靜止》、《第四個上午》、《我們是那麼接近》、《雷明9876》等。於大專院校教授創作及文學。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