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粵讀」《烈佬傳》──聲演失語人的歷史玩味

吳廣泰 | 2017-08-09 17:41:15 | 分享到

   【撰文 吳廣泰】文學除了用看的方法接觸,其實還可有很多不同的接觸方法,令文學出現更多的詮釋空間。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上月17日舉辦了一場別類「讀」書會:「粵讀會之烈佬讀《烈佬傳》」。單看名稱足可看出充滿玩味。整個活動輕鬆之餘亦不缺深入分析和探討,聽眾男女老少,為數不少的聚集;是次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藝術節活動之一,主辦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分別找來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吳美筠博士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講師黃峪博士作導讀,而最特別壓場的是請來兩位重量級嘉賓: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盧偉力及前著名電台DJ兼資深傳媒人倪秉郎先生即場以粵語聲演《烈佬傳》的部分片段,為文學帶來一次全新的聽讀經驗,相信對在場聽眾亦就這關於吸毒者一生的故事有嶄新啟發。

沒有身分的失語者

  吳美筠博士先為大部分現場未曾閱讀過《烈佬傳》的聽眾作扼要導讀,指出這是有關身分問題的故事。故事主角「烈佬」主角「周未難」小時候從上海來港讀小學時只懂上海話,不懂粵語,因此有幾年時與人正常溝通,而且又不喜歡上學,因一次偶然機會跟了朋友由九龍到灣仔玩,那時是五十年代的香港,而「周未難」更只得十一歲,期後更誤入歧途加入黑社會,又染上毒癮,只好做一些不法勾當。他的一生更是「進進出出」監獄,一直到六十歲。周未難由小從大陸來到香港時,又因不懂粵語,以致難以與人溝通,因此他是一個「沒有身分的失語者」。

  黃碧雲的《烈佬傳》有別於她之前作品的風格,正如鍾玲教授所言:「她這個(《烈佬傳》)寫法跟她以前的寫法完全不一樣,她以前寫得很放,甚至有很多鮮血四濺的場面,寫黑暗面跟暴力。這篇就收斂,收得很緊很理性。」另一個突破處在於《烈佬傳》中大量運用粵語書寫之餘,黃碧雲又同時故意用文字製造一種距離感,亦藉此帶出人物異於一般平常港人的性格及特徵。這次用特別的圍「讀」法去示現這作品,烈佬形象便更加呼之欲出。

失語與失去自由的香港同對照

  黃峪博士分析《烈佬傳》呼應了黃碧雲的舊作《烈女圖》,但這個「烈」又與《烈女圖》的「烈」有所不同,把過往恣意張揚的暴力轉化為黯淡微弱的「無火之烈」,較以往的收斂,這正是「以微容大,至烈而無烈」。另外黃峪博士亦提到《烈佬傳》的主角名字「周未難」其實有很深含意,「未難」此名實有兩種解讀,其一是指未經災難,其二是未歷艱難,但這個名字如何解讀均與主角顛簸人生相悖。「周未難」是一個長期生活於社會黑暗處的小人物,他們所做的事和處境亦在社會邊緣,即使是消失亦不會有人在意,完全是個小人物,面對着命運,他們無法知曉對錯,因此在故事中主角「阿難」經常說如果……,想像不同的結果。即使是周未難的「大佬」也不過是普通人一樣,看不透命運,他經常捉棋,亦教阿難人生和捉棋一樣;而這亦透視出作者在故事中如觀棋,在背後映照「周未難」如何捉人生這盤棋。

  吳美筠博士從語言學解讀《烈佬傳》,分析「周未難」這個角色的象徵。首先是「周未難」的失語狀態,周未難自小在上海與爺爺奶奶居住,而他在上海讀二年級,來到香港才首次見父親,而他又因不懂廣東話,要用三年時期學習,到11歲才入讀小一,但仍鄉音不改,他無法自由地用語言表達自己,象徵身份移植帶來的語言衝擊,失語其實也是喪失身份認同的表徵;周未難加入黑社會他亦只如鸚鵡學舌跟別人說話,而他在「混」時別人大多叫他上海仔,無人叫他的真名,從中亦可見他身份的消失。

  另外,《烈佬傳》中作者是隱含在人物內,做一個「黑暗中說話的人」。據作者所述,這篇小說創作是經過七年的監獄採訪、觀察,以及訪問道友、社團人士等,作品因傾聽而聚焦。採用第一人稱,模擬代入男性的聲音和個性去寫,而作者的身影亦不時介入。而吳特別指出,黃碧雲大膽創新一種失語的語言,摻和了方言、俚語、書面語,文句短促、淺白,構成一種奇異的「新華文」,語言的混雜和不穩定亦帶出周未難失語的身份,同時代表作者對華文不斷嘗試和探索。這種具本土性的新華文在《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吳把作品與香港身分認同相提,認為「可與香港的命運和歷史對照。看來面對失語與喪失身份和自由的飄搖,不得不用『以輕取難』的方法」。

粵讀帶來新啟示

  配合兩位學者對《烈佬傳》的解讀,「粵讀」顯得是最重要的環節:曾是舞台劇演員的盧偉力教授以及廣播劇高手倪秉郎先生以粵語聲演《烈佬傳》的部分章節,完全演活了烈佬。二人輪流分別以全粵語口語演繹和按照原文聲演作品,雖無規限誰人聲演何角色,但所演繹的皆是故事中一些重要片段。如「周未難」離開九龍過灣仔、他與友人正式「拜大佬」入黑社會、有次出獄後打工以及最後結尾,他坐在巴士上回想自己的一生等,聽來別有一番味道;盧偉力教授和倪秉郎先生完全把主角「周未難」演活,透過粵讀劇本,把文本中深層部分帶出。當倪秉郎先生朗讀完畢後,對《烈佬傳》的第一個評價是小說中的廣東話很「道地」、很「香港」,朗讀起上來沒太大的轉換困難,而且只須簡單的朗讀便儼如廣播劇一般,無須修改,可見作者的方言書寫非常出色;另外,通過粵讀過程,便會發現黃碧雲塑造角色非常細膩深入,而且角色感情真摯。此外,盧偉力教授和倪秉郎先生「粵讀」後皆同意,黃碧雲往往從小處觀着墨,如其中一段,「周未難」年老力衰,出獄後不能以小偷為生,便到獄友經營的荼餐廳工作,而當中的「老板娘」與「未難」之間擦出頗微妙的關係,粗心大意的讀者未必會注意:

  「都不知道我怎樣捱到,可能因為老闆娘。她晚上拿着鎖匙,開門給我返貨倉,在餐廳隔鄰,上二樓,樓下鐵門很窄,我開着門,搭到她的手,讓她先入去,她入了去,轉身來看我,說,阿難,你甚麼都不要想,我隨手關了門說,我想要多謝你,煲湯給我們飲,她說,沒甚麼,我都要煲給一對仔女和我老公飲,煲多一點,你們也喝不了多少。」

  在默讀文本時,廣大讀者未必即時發現未難與老板娘有任何關係,但經粵語讀出便會發現當中的情感彷如真人出現在面前;當阿難的手不小心碰到老板娘時,二人的反應也很曖昧。作者用簡單直接的筆墨、細微動作反映壓在二人內心潛意識的心理活動,表達二人感情微妙的衝突。若非認真口頭演繹,實難具體發現這些感情流露,而事實上在小說中,這些細微動作、對白實是隨處可見。此外,從粵讀會發現作者黃碧雲其實隱藏在小說當中,如在作品最後部分,老年的周未難乘坐巴士經過吐露港公路,當他望海更回想自己一生,他的一生每次的改變都與水有關,如他小時候經過條河來到香港,而他在11歲時,亦是經過維港來到灣仔,使他的一生改變,入了黑社會、染上毒癮,而實際上像作者把訪問中到阿難的對白重述出來,亦可說反映阿難的潛意識裏面也包含作者的移情。

  是次粵讀會所選作品《烈佬傳》固然精采,而且「聲」演部分更是令人難以忘懷,當時不少聽眾亦被吸引到忘記時間,希望延長演出。「粵讀」文學所帶來一個新詮釋方法,突破了文學單由文字作為載體的觀念。當文學能超越了文字作為載體,文學真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101】


作者簡介:香港公開大學中文系碩士,現職編輯。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