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可網想

101藝術新聞網找來一眾爬格稀有動物及創作野生動物,自組小型文化藝術動物園,讓更多獨特的文化藝術發揚開去!歡迎各位入場參觀,費用全免。如被「咬傷」或「感染」,噢!閣下自理~

從《灰闌》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撰文:曲 飛 | 2010-02-13 00:00:00 | 分享到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這是德國戲劇家與詩人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1956)對時間的看法。本地劇團「7A班戲劇組」新作《灰闌》就是改編自這位劇作家的著作《高加索灰闌記》。筆者觀賞完閉幕演出後,對整個製作團隊成員,表示萬分敬意。主要原因是,很久沒有看過一齣如此完整,將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和表演體系充分實踐在舞台上,是近年數年難得一見以的高水平作品。有關布萊希特劇場上的風格和流派,筆者不在此詳述,反之想分享部分點子。

有關改編,藝術總監梁承謙(一休)將故事背景由高加索的喬治亞王國搬移到中國春秋時代,做了大量資料搜集,令觀眾除了明白戰亂中政治醜陋無彊界的論說。人民在這亂世裡,就如布萊希特說:「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總使如此,他筆下角色也努力追求人性美好一面。此外,《灰闌》的序幕「高鐵之爭議」,以菜園村原居民討論去留問題時,表面上改編者是回應社會議題,深層意義裡是道出,我們現在的所謂民主與數千年前並無兩樣。

是次導演陳正君選擇以戲曲的表演風格為主調,這點並不新鮮,世界各地導演也會採用。原因是布萊希特曾在中國生活,遇上梅蘭芳後惺惺相惜,所以他們加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就被譽為「世界戲劇三大體系」的重要人物。問題是導演如何處理中國戲曲在劇本內的比重,就這點,過往有導演只是當作整體舞台元素的「一部分」,而陳正君就將她化成「整部分」,成功地將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係,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當然,要有演員用盡心力的臨場表演,才能有現在的成功。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