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我們都活在舉重若輕的 Gossip 世界 ----淺談《安.非她命》

投稿評論 | 2014-07-23 20:46:20 | 分享到

  【投稿評論:黑子】我們都活在碎片般的世界,我們認識的她或他,都像玻璃碎片,一次看一小塊,變成永恆的印象。劇中的十七個場景,既是獨立成章,又是連貫一體,主角的「她」,像組件般散落在每個旁觀者的描述之中,各自成了不同的生命體,在別人眼中,「她」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恐怖份子,也可以是賢妻良母,更可以是電影裡的女主角,無論如何,「她」只是被談論(BEING GOSSIPED)的一個。

  旁觀者以舉重若輕的態度、角度和描述的語言來塑造「她」,當觀眾忙於尋索究竟哪個她是她而感到無所適從時,其實這些事情,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而且進行得揮灑自如。我們每天跟同事、朋友、家人,都在重塑別人的生命,與此同時,別人也在重塑我們的生命,生命變成故事,在人的口中流傳,或生或死,都不再是關心的重點,重點可能在於主角跟誰和誰的關係,主角的袋裡是否載滿石頭,其行蹤是否可疑等。當生命變得舉重若輕時,談論它就彷彿談論粒子物理學,外星人等話題一樣,說的時候很著緊,說完就煙消雲散。

  蘇珊.桑塔格對戰爭的影像究竟是記錄戰事還是建構災難提出了質疑,這質疑對於活在影像充斥生活中的我們,有著更適切的反思。每天在臉書看到無窮無盡的影像、照片、圖畫、文字,到底有多少只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刻意安排的?那些安排又有多少只是為了滿足或者配合我們心裡預設的那些印象?凝望那些影像,我們可能是愛心爆棚,悲天憫文的一個,而同時又是泯滅良知,幸災樂禍的一群,這種矛盾的人格在劇裡滲透到每個角色的骨子裡。

  「不論拍攝的對象是甚麼,照片總會轉化現實;事物的影像可以是美麗的—或嚇人的,或無法忍受的,或完全可以容忍的—儘管生活中的事物並非如此。」《旁觀他人的痛苦》這段文字同樣可被改成:

  「不論談論的對象是甚麼,印象總會轉化現實;事物的印象可以是美麗的—或嚇人的,或無法忍受的,或完全可以容忍的—儘管生活中的事物並非如此。」劇中不同人對主角的「她」都有迥異的印象,透過他們的語言,觀眾看見不同的「她」,「她」與「她」之間存在若干點相同與不同,當中充滿著矛盾的地方,而劇本透過語言與場景的反差(如銷售汽車及AV女優一段),帶出生命的吊詭,但這種吊詭亦是人生的常態。主角的「她」到底是生是死,劇中人沒一人有興趣追問下去,結尾一句「冰咗,都可以係鮮?」更是對這種常態一次反動的質問。挪用米蘭昆德拉的問題:「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同樣適合在看劇後自我省思。

  最後一提,個人很欣賞劇末以一個面向觀眾的攝影機作結,沒有謝幕,我得到的啟示是,我們都是劇中人,我們自己又正在談論誰的生命呢?我看的那一場有位坐正中央的觀眾不時發笑,雖然我不知他笑些甚麼,但當攝影機的位置恰恰對準他時,我心裡不禁失笑,他也許正被人談論著呢。【101】

演出:香港話劇團
場次:10-12,15-20.7.2014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