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女權影集的演變

林奕華 - 資深文化工作者 | 2009-12-10 22:24:06 | 分享到

 中國人不是沒有嘗試拍攝《慾望都市》的姊妹作——香港先後就有無綫電視的《窈窕熟女》和獨立製作的《男女字典》,內地有《好想好想談戀愛》,劇作者是編寫《孔雀》、《立春》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李檣——不過綜合而言,把四個女人湊成一桌無所不談的這種題材,真是在外國才能成為更圓的月亮,就看上述土產不但沒有從熒幕躍登銀幕,光是添食第二季也不可能,便反映出中國女性過於開放、活躍,甚至離經叛道——「她(們)」就是會遭逢白眼和受市場冷待。

反觀美國電視劇中的「女權」在《慾望都市》後誠屬「行情看漲」,就以四年前《瘋狂主婦》接捧成功打響美式師奶劇的頭炮,陸續有來的同類品種便有《口紅森林》與《女人幫》。這三部劇集與《慾望都市》最大差別,是後者屬單元劇,每集半小時。前者卻走肥皂劇路線,劇情環環相扣之外更追求柳暗花明。於是引發港劇紛紛效尤,直接複印《瘋狂主婦》者有《師奶兵團》和《女人當自強》,就連近期熱播的《師奶股神》也是美版師奶劇持續延續的效應之

只是從「拜金女」到「師奶」,我們的創作人極其量是東施效顰而不能青出於藍,最大原因是原裝版的成功因素一直被我們拒諸門外——西方人的許多創作都是用來轉移或釋放罪惡感,以致把釋放的手段放大成「慶祝」和「歌頌」。類似行為和情緒看在中國人眼,想必只會引來「西風東漸,世風日下」的連聲歎喟

這是因為我們把道德看得比洋人更高,更重要?如果以《慾望都市》和它的眾「後裔」為例,當中的多元性愛便是鼓吹濫交,購物成癖是贊成浪費,無所事事是不務正業,與不該發生關係的人愛得火熱是有歪倫常。上述例子每一個都是美式女權劇集(姑且這樣名之)的受歡迎橋段,但每橋段都是不符合大眾利益的社會禁忌。然而娛樂的重要功能,正是把不可能在現實中實踐的慾望化成人人皆能「無痛參與」的虛擬經驗,目的是「預防勝於治療」:愈多教條的社會,愈是造就越軌的慾望;愈是抑壓犯規的念頭,愈會造成反彈的意外。

心理學家一般同意像《慾望都市》之類的消遣品,可以用「幻想」來減輕「罪惡感」帶給人們的道德壓力。方法是提供名叫「犯罪快樂」的滿足,英文的說法是Guilty Pleasure

明顯是一種以毒攻毒。原理來自對於「犯罪」後果的另類詮釋。既然人人皆知犯罪需要受到制裁,制裁又須經歷審判過程,便沒有人會不明白在觀看《慾望都市》、《瘋狂主婦》中的主角們有形地犯罪(毒殺親夫)或無形地犯罪(耽溺於購買奢侈品中)時我們為何如此「快樂」:只要我們不去「審判」她們,她們自然能「逃出法網」,而我們之所以對她們「網開一面」,乃是出於自我投射,因為真正想為所欲為的是我們。

現實中大大小小的責任和道德包皆在一聲「管他的!」之後盡拋腦後——在一個沒有絕對與錯的天地,我們不再忌畏動輒被人標籤。我們大可放開懷抱,把平常不敢曝光的私慾拿出來曬太陽。一個人不害怕,是因為沒有人需要害怕。原因還是那一個:沒有人會因為你有着「不合乎公眾利益」的慾望——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卑屑你,或想盡方法讓你覺得羞恥。

現在你該明白《慾望都市》之類的「女權影集」總是安排主角們三五成群並非純然是「一個」的刻板形象所致,卻原來那群莫逆之交不過是一種「人格分裂」:當不容於任何道德觀念時,那個名叫凱莉的我就會跳出來解放這個名叫美蓮達的我;又,當莎曼花的我與夏綠蒂的我互相傾軋時,凱莉和美蓮達一定責無旁貸充當和事佬。有了這樣三/四位一體的「我」,當然比然一身堅強得多,也就不再害怕面對冷酷世界中別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

在自己的小宇宙徹底信奉「自私無罪」才是令《慾望都市》之類劇集在個人主義的國度開花結果,卻無法成功移植到我們土地上的真正原因。

乍聽guilty pleasure是女性在備受傳統壓逼換來的特權享受,所以才會沒有男裝版的《慾望都市》——錯矣!《水滸傳》豈不就是印證中國人也有guilty pleasure的典範!可惜這五百年來中國人似乎更愛站在男人的一邊,否則今天即便沒有中國版《慾望都市》,也早就有了《女裝水滸傳》。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