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男女大不同?

林奕華 - 資深文化工作者 | 2009-12-10 22:25:03 | 分享到

 有一部解構「男女大不同」的書以「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為比喻,意指兩性的溝通障礙,主要由思維上的南轅北轍造成。而思維模式的反差,則源自社會建構兩性角色有着兩個星球般的標準。此書一出洛陽紙貴,從此奠定作者兩性專家的權威地位。

不過要想砸他招牌也不難,只要把同一理論套在「香港製造」的男人和女人身上,保證他的成名方程式立馬破功——香港男人把香港女人謔稱為「港女」,「港女們」則反唇相稽標籤她們的男人為「港男」,照鏡子似的互相詬病,豈不說明男人和女人的鴻溝,不一定因為彼此身處火星和金星,卻是恰恰腳踏同一塊土地和呼吸相同的空氣?

想法太過相似,甚至雷同,造成把對自己的恨鐵不成鋼心理投影到異性身上,這便是目前香港兩性身處的最大困境——「教我如何愛一個我不愛的『自己』?」。

局外人可能還不明白這問題如何構成。香港的「港」,不是帶有褒義的形容詞嗎?是什麼令它變成貶義詞了?「港劇」不就是「節奏明快劇情緊湊」的連續劇嗎?「港片」不就是精力旺盛,娛樂至上的華人電影嗎?「港式茶餐廳」不就是即叫即製,效率奇高的香港獨有餐飲文化嗎?為何一把香港精神加諸男女關係上,好事隨即變成壞事?

皆因高度追求效率,成果和不注重過程與細節的商業社會,造成外人未必察覺,「港男」和「港女」卻清楚在彼此身上感受得到的香港人特質——實際。

香港男人最初發明「港女」稱號,也是出於實際——他們認為香港女性大多「條件與要求不相稱」。這觀點就和香港廉政公署起訴貪官「收入與財富不相稱」一樣:(追求)所得的不是應得的。在實際的香港男人眼中,「條件」就是外表,「港女」之所以淪為「次貨」,不排除是他們近年在神州發現了更多「新大陸」之故。然而被他們認為本該「將價就貨」的香港女人們,卻由於自視過高而要求多多,但又因自信不足而斤斤計較——對於性和感情一直近乎「以物易物」多於互相交流,是讓「港女」被視為過於實際的主要原因。

「港女」是真的比較實際?她們或許會說:「就算是,也是由『港男』一手造成。」。落入雞與雞蛋的弔詭中,導致「港男」和「港女」的自我委屈與彼此積怨日深。這都怪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後香港人便過着營營役役的都市人生活。香港人經常把這種生活狀態形容為「身不由己」,「身不由己」是江湖口脗,戲劇化之餘也給人「因為被逼,所以無助」的虛無滄桑感。但是換上另一個說法——「沒有自我」——便不會有那麼多人把它掛在咀邊——誰會承認重要如「自我」之所以不在身上,是沒有克盡找到它、保護它的責任?

沒有「自我」造成不論男女都是被動的處境,「愛情」如是成為爭取被愛、被滿足的手段,而不是為了對方而付出。「港男」和「港女」不能互相滿足,是現實中被動太多,主動太少使然。但相對於未曾經歷這個現實的人來說,「港男」和「港女」也可以是矇矓的幻想——帶着距離對另一個「星球」的人進行想像,確是比面對自己的欠缺不足輕鬆寫意。致於幻想最後是會被實現抑或以破滅告終,依我看,已不是個人意願所能決定的了。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