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投稿評論】小人物 大影響

投稿評論 | 2015-04-02 10:04:04 | 分享到

  【投稿評論:鄭慧君】第43屆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共有十一個舞碼,分三個節目演出,《煩人協奏曲》是其中一個作品。這個《當代舞蹈平台》已第四年委約本地編舞參與創作,王丹琦和李思颺曾分別獲委約參與。這次夫妻檔合編演出,是繼他們屢獲好評的《Galatea》系列後叫人期待的作品。

  當日《當代舞蹈平台》共演兩個作品,《煩人協奏曲》於中場休息後上演。中場休息期間,舞者們把整個轉換場景和測試舞台效果的過程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次演出除李思颺和王丹琦外,另有舞者陳伯顯和三位演員,他們在觀眾前舖地墊、擺放道具、調校音量、放置字幕燈箱等等。一切安頓後,三位主要舞者以舞步放大佈置舞台時經常出現的動作。如陳以推拉動作舖地線,李腳踏黑布如時鐘手臂轉動來抹地板、王在標記台位記號時以手當尺度位。舞者們亦把一些演出規則以舞步呈現,如把台位記號放在不同位置,不管是地板和身體,舞者會跟著路線舞動。舞步和日常生活動作的融合非常流暢順滑且俐落。作李矯捷的流線動作跟王和陳強勁節拍感的力量動作皆叫觀眾看得入神。

  中段陳伯顯穿上大褸演上舞壇明星,他給主持訪問的答案叫舞者或舞台工作者特有共鳴。這安排不單給以肢體為主的表演方式加上言語點綴,也讓陳在舞蹈外的演藝天份得以發揮。有如獨腳戲的一段既反映了藝術家的自我沉醉,也描繪了藝術創作週邊的三四事。看似有星味的舞者展示他要reach out伸手截的士;stretching和 isolation 不做手腰做眼睛(他拉著上下眼皮做伸展,眼球上下左右移動,太引笑了!) 還稱他作為表演者久久不落妝,因為要隨時處於就緒的狀態;又提及作為全面的藝術家需懂得申請計劃建議書的各種詞滙。演出創作人經常被問及『作品要帶甚麼訊息給觀眾? 』這是一個惱人的問題。演出者打趣把這個『帶走』物質化,聲稱要設立觀眾自拍區、代客拍照區,好讓觀眾有物可取走。部份當代舞的觀眾記掛著要把演出看明白,要看出創作人的心意。但正如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作者已死』,每人可自我閱讀作品的意思,不用介懷那是否作者的原意。或許,觀眾受追求標準答案的考試制度塗毒太久。如果窮得只剩下錢,觀眾演後滿心歡喜取過張照片便滿足也顯得有點悲哀。

  舞者把一些在演出中看似微小但很重要的事物刻意放大。如台位記號的白點貼紙給放大如鞋盒、螺絲放大至手掌和成人腰高大小。舞者對這些小功具時而輕鬆把玩,時而奧惱如何處理。不得不提重點小人物--文仔,牠是一隻上電後不停搖動的小驢子,約一尺高的小個子,成為演出的焦點。舞者跟小驢一起舞動的可愛場面固然叫人賞心悅目,小驢的遭遇也叫觀眾反思幕後工作人員的重要性。在一個小驢代替演出者試台位的場面,牠和其他工作人員被畫外音呼喝。 一刻小驢不在場,畫外音找著問小驢在哪時嚷著「牠也要呼吸嗎?」 令人霎時想起小薯不就是等於可以呼之則來,他們也是需給與尊重的工作者,也有基本權利。舞台上一刻有近二十個文仔在暗暗的燈光下搖動,舞者也數度在暗黑配以間斷手電筒光線跳舞,觀眾明知他們的存在,但又不清楚細節。種種鋪排彷如告訴觀眾一個演出中有很多無名的工作人員在支援著。完場前一眾演出者坐於舞台中央,背幕打上文仔的身影,漸漸放大如背幕高。這個「小人物大身影」的結束,讓觀眾深深感受到團隊向幕後工作人員致敬的心意。謝幕時觀眾也向文仔報以熱烈掌聲。如果場刊也有文仔和三位演員的簡介,這份致敬將更完美。

  離開文化中心,路經天星碼頭。遇見兩位年青人在街頭賣藝,附近又有一位俄羅斯女子在地上放置了一大堆旅行照片,邀請途人以旅費支持來交換照片。街頭賣藝的不是大明星,但他們的故事可能更細膩,聽著看著,賞心悅目。路上有點記掛著文仔… …【101】

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節目一《煩人協奏曲》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觀看場次: 3月15日8時

作者簡介:
鄭慧君,舞蹈愛好者,本地共融舞團及劇團成員。熱衷共融藝術,享受跟不同年齡、經歷及身體特質的人士參與藝術。社會工作碩士、心理學學士、藝術專業文憑,正進修舞蹈及基督教靈修學,繼續學習身心靈的整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