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向內心《伊人》說夢話

撰文:曲 飛 | 2013-02-18 00:00:00 | 分享到

  為人師表十分不容易,培育新生代戲劇藝術工作者更加任重道遠。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繼司徒慧焯執導的《羊泉鄉》、黃龍斌執導的《秀才與劊子手》後,新作《伊人》就交由「進劇場」聯合藝術總監兼演員的陳麗珠負責執導。有趣的是,二十七年前同一個演出場地,陳麗珠和她的演藝學院同學,當時有陳國邦、黎海珊、黃秋生、陳炳釗等演出由鍾景輝執導的《年初二》、《星光下的蛻變》和《困獸》。是次,陳麗珠以大師姐身份執教鞭製作劇目,進一步了解和發現自己為何修讀戲劇藝術。

視藝術如修行

  要了解一個戲劇製作,必先要明白製作人的創作動機和世界觀。陳麗珠是香港演藝學院最初幾屆畢業生,在學期間,她的表演屢受好評。自從她在異地遇上紀文舜並成立了進劇場(Theatre du Pif)後,創作路線一直都以「編作劇場」(devising theatre)為主,表演風格則以詩意的形體動作及舞台意象為重心。她自小學習舞蹈,畢業於香港芭蕾舞學院後,再到香港演藝學院攻讀戲劇表演,所以,她本身的藝術實踐,就自然地有跨形式的探索。有趣的是,陳麗珠視藝術如修行,重身體的本質,而非形體之呈現,所以演出中自有身心的流動韻律,這種以藝入道的精神,對新生代戲劇藝術工作者如何重拾生命中最純粹的本質,是非常重要。難怪演員梁祖堯在本報副刊專欄回憶和陳麗珠合作《狂情》時,令他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問題。

  《伊人》是糅合形體、文本和編作劇場各種元素,作品以《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引發點,探討台上年輕演員當下的存活狀態和心聲,十二人從家中出發,跑過城市的維度、攀越自身的圍牆,裏應外合,寫下寄託心底伊人的情書。好讓日後或在明媚或在孤單的旅途上,保存今朝的純粹與對她底愛的尊嚴。他們除了嘆息和觀望,誰人真有翻山涉水的能耐與剛柔去捉拿、擁抱那生命中的伊人?在演出場刊裏,陳麗珠撰寫「給12位演員的信」引用彼得.布魯克說法:「劇場不是一個地方,不是一份工,是一個比喻。」希望畢業生明白劇場的多樣性,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守護自己對戲劇藝術純粹的心態。

伊人在水一方

  在演出的二十一個分場裏,有演員們強烈的生活經驗和個人情意結的畫面,導演似乎是透過編作劇場,令他們好好梳理內心的迷思,當中包括:倫理關係、人際關係、慾望、死亡和追求偉大的愛情等,而最令筆者動容的是,舊區重建的保育問題,在「西邊街48 號」的分場中,回憶起五年前新視野藝術節中「進劇場」以引錄劇場手法創作的《樓城》。同樣是探究香港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地興建與摧毀之間的連串問題。在城市生活急促的發展步伐間,我們如何在壓迫的空間中維護個人生活尊嚴與社群聯繫、如何可以釋放被壓縮的夢想本能、如何在令人慨嘆的回憶裏及教人氣憤和傷感的原委之中,汲取教訓,同時間又學習叫人讚嘆的生存策略和智慧。

  至於表現形式上,陳麗珠在演藝實驗劇場選擇取用Feldenkrais的身體調節方式,用意幫助演員們尋找肢體的動作及活動能力。提高演員對自己慣性動作的意識,學會減少不必要的動作。故此,演出時特別要求演員注意姿勢、呼吸、柔韌度、靈活性及協調能力,有點像「透過動作產生自覺」(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的動作系列。雖然,筆者觀賞的場次發現部分演員肢體柔韌度不足,表現略為生硬,但是當看見各人表現動之以情,對筆者來說技巧已經暫時不再重要。最後,筆者希望畢業生明白「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核心精神是「即使沒有生命,我們還有愛,還有不滅的純真。」祝福各位畢業生在香港戲劇運動上開啟新的一頁。【101】

(原載《信報》2013年2月15日C05版)

演出詳情

場次:
2月2日星期六 7:45 pm
2月4日星期一 7:45 pm
2月5日星期二 7:45 pm
2月6日星期三 7:45 pm
2月7日星期四 7:45 pm
2月8日星期五 7:45 pm

2月9日星期六 2:45 pm

地點:Academy Studio Theatre 演藝實驗劇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