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馬克白》變澳門疊碼仔《弒君》

撰文:曲 飛 | 2012-10-17 00:00:00 | 分享到

  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筆者最喜愛《馬克白》(Macbeth )。我喜歡它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四大悲劇中最血腥、演出長度最短,又或因為它的種種迷離「不祥」傳說(相傳海外不少舞台劇演員對此劇甚有忌諱,因為每演出此劇時都有不祥事件發生,故導致他們演出此劇時,?不肯說它的名字,改以「那齣蘇格蘭劇」為代號)。筆者喜歡它的原因是,它代表了政治的醜陋、慾望的可怕、命運的抉擇等多個元素。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不斷重複馬克白悲劇性的人物。正因如此,《馬克白》約於1606 年發表後,多不勝數的各國藝術家一直進行二次創作,試圖從不同的切入面剖析和展現馬克白的悲劇性。筆者認為在眾多作品中,最成功的例子是俄國劇作家列斯科夫(NikolaiLeskov,1831-1895)同名小說編寫成的歌劇《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Mtsensk )及台南人劇團《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

堅持「文本主導」

  至於香港劇團,當然也有創作人鍾愛《馬克白》。劇團「7A班戲劇組」新作《弒君2012》(Macbeth in Macao )創作原念就是來自《馬克白》。劇團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自1997年創團以來,一直堅持以「文本主導」,是次他一身兼四職:繙譯、填詞、改編及導演,將故事背景改為澳門,內容講述2002年澳門正式開放賭權,澳門政府刻意把與賭博有關的周邊活動規範化。在某間成功轉型為合法經營、並擁有一定地位的「疊碼仔集團」中,男主角阿Mark 因立了大功而獲得「老大」重用,但是,當得悉公司主席(老大)正準備把王國傳給兒子後,他便想起一名神秘女子的預言──他將會繼承此王國,Mark便展開了由最初猶豫不決到大開殺戒的弒君故事。

  首先,筆者對編劇的創作理念十分欣賞,尤其將故事背景搬到澳門這片充滿酒、色、財、氣的英雄地(可能搬到現在的重慶更具意味),與馬克白內心對慾望和貪婪的掙扎存在足夠的誘因發展。但是,編劇不甘於只改變時代背景,還向高難度挑戰,就是以粵語繙譯文本時,仍謹守莎劇台詞的「韻律」和「格律」,希望觀眾可直接以「廣州話」感受莎劇的語言風格。這股實驗精神和勇氣,不是一般編劇願意冒險,因為肯定吃力而不討好。筆者認為,劇團藝術總監對相關的實驗已走出了一小步,在未來日子必須繼續堅持,並且建議可以在小劇場進行這探索性的創作,令作品的內容和觀眾距離更接近。

吃力不討好

  何以說是吃力不討好?因為廣州話的發展歷史深厚,當中涉及詞彙、廣州音、廣州子音、書面語、廣州話與港式粵語等專門可供研究的項目。須知香港粵語口音標準源自廣州話,後因融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了香港的特色、以口語為主的語言。由於香港被英國統治一百五十多年,英國將英語詞彙帶入香港,香港人亦早已習慣中英混合使用。雖然,港式粵語的使用者眾多,不過,港式粵語只當作一種廣州話口語變體,即使香港有所謂粵語正音運動,但仍未能有口音標準。另外,亦有人指出,香港人的廣州話常出現懶音的情況。所以,如果編劇能夠充分掌握以上知識,再融會貫通莎翁在《馬克白》中使用的語言風格,筆者相信作品將會呈現另一個更信服的面貌,編劇屆時更可稱得上是廣州話的語言專家。

  但是,筆者更關心的是有關角色性格本質的處理。筆者深信,任何成熟與不成熟的技藝,只不過是導引觀眾走向故事主旨的手段而已,最終仍是要看事件的本質。那麼《弒君2012》的故事本質是什麼?根據傳媒報道,藝術總監一休說:「現代人很多時候以為悲劇是『唧你喊』,其實,回到戲劇的原始分類,悲劇是看完之後會有心靈的淨化。」說實話,不知是否筆者天生愚笨,觀劇後,毫無半點感覺心靈被淨化了;相反,對台上演員努力說服自己,相信角色說話的合理性,熱烈鼓掌!【101】

(原載《信報》2012年10月15日C05版)

演出詳情
日期:10月6日/8:00pm 10月7日/3:00pm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