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從《一屋寶貝》到《妹妹與喵》

撰文:曲 飛 | 2012-08-23 00:00:00 | 分享到

  演戲家族《一屋寶貝》自2009年至今「最終回」共公演四次,看演出年表正好每年一次,被喻為香港音樂劇旗艦藝團。演戲家族在創團二十一年間為香港戲劇歷史創造不少經典,可是,筆者始終回味以香港淪陷為故事背景的《遇上19 41的女孩》、改編布萊希特名著的《四川好人》,這些戲碼都是很好研究本土音樂劇發展的教材。而《一屋寶貝》對筆者來說,故事內容沒有太大吸引力,只不過是以倫理親情為命題的《人鬼情未了》。

  《一屋寶貝》劇本改編自日本小說《在雨和夢之後》(雨夢),是韓裔日本作家柳美里(...、 )的奇幻恐怖小說。2005年,朝日電視台將之改編成電視劇。2006年,CARAMELBOX劇團也把小說改編成舞台劇,在東京及大阪的兩個劇場公演。到了2009年由演戲家族改編而成。筆者個人認為柳美里常對她的讀者說:「我寫,不是為了止血,而是為了讓自己流血;不是為了傾訴,而是為了沉默;不是為了獲得解脫,而是為了囚禁。」這句話比起她任何小說都來得有意思。故此,筆者對《一屋寶貝》的焦點就落在身兼作曲、編曲和音樂總監的高世章身上。

不是為了解脫

  高世章在《一屋寶貝》的創作用心值得關注,他多年以來致力發表音樂劇作品,在經年歲月裏,他已經充分掌握到香港觀眾對觀賞音樂劇的屬性,尤其是聽覺的習慣。所以,要他創作一些能夠討好觀眾耳朵的音樂,對他而言,我相信毫無難度,問題在於,他是否甘願和觀眾原地踏步?對於有藝術良心的創作人來說,能夠和觀眾互動,共同成長,我相信才是最大的滿足。所以,《一屋寶貝》共二十一首歌曲中,約有半數音樂曲風有別於高世章過去一些容易聽(或容易唱)的作品層次,當中存在某程度上的歌劇風格,這對音樂劇演員和音樂劇觀眾都存在一定性的考驗,若能夠超越這考驗,這絕對是能力水平的提升。

  據悉,作品在第二回重演時,有觀眾因為看不到預期中的百老匯式音樂劇格局,在演後座談會上表示不滿。縱使如此,劇團仍堅持自己的風格演下去,不為討好觀眾而轉變,這份精神是難得的。不過,若《一屋寶貝》(最終回)之後,會有歌劇團將之製作成歌劇版,讓觀眾感受歌劇演員的演繹,我相信,效果會很有趣,亦是提升香港觀眾水平的好機會!

  「蘇菲舞台」創團作《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是林乃文2002年的處女作,故事主要寫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女孩,成為女子公寓室友後的生活衝突。當中涉及有關愛情、工作、成長、生活期望等存活議題。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羅松堅在處理兩名性格對立的女性角色時表現出細膩的手法,令觀眾耐心看戲之餘,又同時可咀嚼劇本部分場景有詩一般的文字風格。惟美中不足是由於劇本原著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內容反映的是台灣新生代的生活態度,尤其是生活習慣。

  引致現時不少香港觀眾都會感到難於掌握,難以理解兩名終日爭吵不休的女子,何以仍能共處一室?

  其實由於台灣地價持續飆高,導致有電力公司將其下荒置了十年的建築物,改建為七十間配備齊全兼整潔的女子公寓出租,反映了女子公寓發展在台灣已經相當成熟,因此,室友文化已不是新鮮事。但是,現在由於導演將社會背景留白,香港觀眾難於辨識,自然會將故事背景設定為本土,導致出現很多不必要的迷茫。

  其實,導演仍可忠於原著精神,只不過,可能多花點筆墨讓香港觀眾了解台灣的女子公寓文化,甚或索性搬演一個道地的台灣故事,讓香港觀眾感受在同一天空下,港、台兩地女子除文化有別外,事實上兩地女子本質上追求的根本沒有太大的落差,彼此都是要經驗到傷痛後的感悟,才能了解自己,明白到幸福的真正境界。

  但願劇團能夠堅持信念,以戲劇、哲學和教育為創作目標,令觀眾在劇場得到反思、啟發及批判,重新思考存活的意義。【101】

(原載《信報》2012年08月21日C05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