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學習在沙丘上跳舞 ---《彷彿在沙丘上跳舞》

撰文:曲 飛 | 2013-05-21 13:58:42 | 分享到

  編劇潘惠森當了「新域劇團」藝術總監十九年(1993 - 2012),離任後最新動向是走到香港演藝學院的戲劇學院任職「駐院編劇及戲劇文本創作課程組長」。對他來說,重返校園第一課,就是要為戲劇學院執導自己二十一年前編寫的作品《彷彿在沙丘上跳舞》(1992)。觀賞演出過後,在劇場門外有某劇團藝術總監雀躍地和我分享,說他近期看過幾齣戲劇學院製作,終於看見一齣很適合演藝學院學生演繹的戲碼。事實上我只能夠認同一半,因為對於戲劇學院學生來說,他們是要接觸和嘗試演繹具有教學價值和高質素的戲劇作品,而不是要製作一齣「適合」演出的作品。正因如此,才會出現梁祖堯和湯駿業畢業後,醞釀了十二年時間,今年重演《屈獄情》(Bent )的情況。有趣的是,現時《沙丘》對戲劇學院學生來說的確很容易投入潘惠森的戲劇世界,他們要認識香港戲劇發展史上其中一位重要的編劇,這作品無疑是很好的教材。 

四度上演

  《沙丘》劇本早於1992年的「沙田青少年劇場」在沙田大會堂文娛廳首次發表。活動是由「沙田話劇團」創辦,還記得當時以公開形式向全新界中學招募演員及前後台工作人員。當年「沙田青少年劇場」演出的作品,普遍由潘惠森編劇,黃美蘭執導,往後就奠定了「先培訓、後演出」的社區劇場推廣模式,並成為沙田話劇團每年一度的重點項目。由於「沙田話劇團」是「沙田文藝協會」轄下六個主要藝團之一。1985年即蔡錫昌創辦之時,推動戲劇藝術運動的對象主要是新界區包括沙田這個「衛星城市」,及後由於地區行政理由,才由沙田話劇團這個母體分支出「新域劇團」。2004年,政府主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青少年劇場節目,新域劇團策劃演出《彷彿在沙丘上跳舞》(新世紀版);去年暑假,「香港戲劇工程」藝術總監蔡錫昌在上水北區大會堂執導重演此劇,故此,現在戲劇學院的版本,籠統來說可謂是四度上演。

  劇本主要講述一班青少年的成長故事,並形容他們的生活處境,就如墮進沙丘之上跳舞一樣。雖然此劇在潘惠森所創作五十多部的舞台作品中不及「昆蟲系列」的《雞春咁大隻蟑螂》、《螞蟻上樹》、《三姐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和《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受到關注,也不及他九十年代中,取材自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改編的作品《武松打蚊》、《李逵的藍與黑》和《宋江採花》等具有深切的社會批判意識和黑色喜劇風格。不過《沙丘》仍然看到潘惠森深受西方荒誕派戲劇影響,故事背景比較富實驗性,例如一班青少年如何面對現實生活困惑時,彷彿突然進入了沙漠的「異域空間」,重新審視存活的價值。

奇幻之旅

  這次學院的版本,焦點應該放在「潘惠森導潘惠森」的導演手法上。說實話,現在的版本比起去年由蔡錫昌在上水執導的版本而言,是次簡直將導演手法「去蕪存菁」,就連劇中設定角色進入「異域空間」奇幻之旅的要求,也沒有選擇用強烈的燈光設計、舞台意象去劃分角色如何徘徊荒誕世界和現實空間。對於潘惠森是次選擇的導演手法,明顯令某些觀眾感到不滿足,因為故事空間的處理欠理想,不過,如前文所言,這齣製作乃以教學為出發點,同學們或可藉此理解到劇場不同崗位的專業化的發展歷程。十八世紀之前,西方戲劇裏仍沒有導演一職,因為劇場裏負責排練、演員動作的設定、解決服飾和布景等問題的人,都是由劇作家本人決定,如希臘悲劇《伊狄帕斯王》作者索福克里斯除了寫劇本,他當年還擔任主要演員並負責教歌唱隊演唱、走台位。直到中古世紀的西方劇場,由於到處走埠的劇團湧現,遂要依靠名演員吸引觀眾,演員慢慢成為劇場的重心,有些劇團更因此設立負責挑選主角或演員的演員經理,名例子是,法國劇作家莫里哀。至於導演這個崗位的出現,則因為劇場各類藝術工作者的意見紛紜、劇本的演繹又日趨風格化,因而自然衍生「最終決策者」的崗位。

  這次《沙丘》的功課,倘集中於令學生了解潘惠森劇本的創作觸覺,或如何藉荒誕派戲劇理念融入當代文學創作的本土性,他們定必獲益良多。【101】

(原載《信報》2013年5月20日C05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