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許三觀見證荒誕時代 ---《許三觀賣血記》

撰文:曲 飛 | 2013-07-25 12:12:54 | 分享到

  被稱為「最具苦難意識的中國當代作家」余華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第七天》,不足一個月,內地讀者對這本苦等七年的作品毀譽參半。有人認為它是中國版的《百年孤寂》,也有人覺得是余華最爛的作品,因為內容「完全是近兩年的新聞串燒」和「副線太多、語言拘束」等等等。不過,余華7月初在北京舉行新書發布暨研討會上表示,其實《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出版時,也有很大爭議。在另一邊廂,本地劇團「同流」藝術總監鄧偉傑近作,就是獲得余華授權改編其同名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成為劇場版,觀賞過後認為,作品充分呈現出小劇場獨特的吸引力,導演以不同的劇場手法超越文字的想像,令觀眾感受到許三觀這個小人物的血和肉,藉着他賣血的故事,見證中國近代史的荒誕!

  對於香港中學生來說,余華的名字相信並不陌生,因為某些學校已經將《活着》列入中文課和通識課的教材。這位五十三歲的中國作家,在文化大革命時完成小學和中學,此後從事過五年牙醫。1983 年開始寫作,其中《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吸引中外讀者。所以,鄧偉傑要改編和執導許三觀成劇場版本,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若不能運用劇場的獨特性超越原著的文字,作品就會被文字的框架局限。現在,鄧聰明地將劇本分成「許三觀」(第一章)和「賣血記」(第三章)兩大部分。前者是要觀眾集中看許三觀的生活環境;後者就聚焦在許三觀這個人物的個性上。而劇中的第二章「三觀話」和最後的第四章「炒豬肝」對於我來說雖然只是有間場和總結的功能,但是仍有可觀性。

為家人賣血十二次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五十至八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史最風雨飄搖時代。主人翁出身於農村,為絲廠送繭技工的許三觀,某天他回鄉探親時,偶然得知村民有「賣血」的習俗,於是隨同前往醫院「賣血」,並以35元的賣血錢在城裏娶下了「油條西施」許玉蘭。隨後幾十年,每有家庭變故,他就以賣血來挽救危機。直到三個兒子終於各人自組家庭後,他才恍然發覺歲月已奪去了他的健壯,「賣血救急」的「好時光」一去不返,對未來災禍的憂慮,使他在街頭痛哭起來。他一生就在貧窮及不公的社會裏掙扎,在人生的七個階段裏,每次都為家人賣血,先後共十二次。

  鄧偉傑現在改編出來的劇本忠於小說精神,就是選擇以近乎荒誕的角度來反映現實,例如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許三觀一家飢腸轆轆,許三觀就用嘴巴給家人「炒菜」,進行精神「進餐」;文革時,許三觀和三名兒子因為一個路人甲隨口一句,就對許玉蘭召開家庭批鬥會。當下,許三觀亦不禁吐出:「什麼叫文化革命?其實就是一個公報私仇的時候。」

觀劇保持抽離感

  導演鄧偉傑完全掌握到這些重要的人性元素,所以,序幕主題曲他選擇演員以無伴奏演唱的方式唱出,令到小劇場內的質感和氣氛變得人性化,也在很短時間內為作品的風格定調;而演出的劇場風格是偏向二十世紀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1956)的思想,就是有關史詩(epic)和疏離(distancing)的表現手法,令觀眾在看許三觀故事的同時,保持着一種清醒的批判態度,思考當下的中國農村社會現象。

  演員臨場表現方面,全劇四男兩女演員表現出色,整體合作性高,演出過程中可見導演和演員間的信任和默契,充分展現編作劇場方式的精神面貌。對於區俊丞和林子傑飾演的許三觀,個人偏愛林子傑負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部分,他成功拿捏到典型的中國式男人的特點,就是平時罵妻打子也好,危難出現時,男人總是充當家庭的支柱,並不時表現為父、為夫的溫情,最重要的是,林子傑能夠呈現許三觀的簡單和直接的個性。至於飾演許玉蘭的梁依倩,她雖然沒有突出小說裏慣於潑婦罵街的面向,但是,她成功給觀眾感受到許玉蘭是一名勤樸持家的主婦。【101】

(原載《信報》2013年7月23日C05版)

同流黑盒劇場
20/6/2013 — 21/7/2013
逢星期四至六 8PM
逢星期日 3PM 及 8PM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