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本來沒有菜園村故事

撰文:曲 飛 | 2014-04-02 17:23:33 | 分享到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用「鐵屋子」來比喻中國當時的狀況,用「大嚷」來比喻精英對大眾的啟蒙。這是現今普遍社會運動人士同意的思想理念,劇團「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最新執導《本來沒有菜園村》的其中一個想法,就是要透過此劇「叫醒」更多人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向植物學習如何抓住腳下的土地。

獨特方式反映現實

  菜園村事件牽連甚廣,影響深遠。劇團去年走訪菜園村村民及相關人士,當中有港聞版記者、文化版編輯、教授、老師、室內設計師、前立法會議員等,再透過紀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手法,選取重要事件或現象,由創作人進行研究、搜集口頭或新聞報道資料,配合表演上的藝術處理,成為早前的社區文化大使作品《重建菜園村》,而《本來沒有菜園村》就是《重建菜園村》的強化版作品。由於相關資料如恆河沙數,故此紀錄劇場的編劇是作品最關鍵的人。須知道「記錄劇場」是始創於九十年代的英國,它普遍是通過口述資料和訪問的紀錄來創作,為觀眾提供相對寫實的劇場體驗,同時,又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社會現實,創作題目多集中在社會上的政治議題,維權運動或者自然災害。表演風格上,大部分演員是敍述者,不斷提醒觀眾帶着分析與批判眼光看故事。

  要如何成功梳理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又能夠突出創作人對事件的看法,有相當難度,因為如果劇本只是轉述不同參與者的聲音,演出過程不斷各自表述,雖然會產生二元對立的思辨效果,然而,演出只會淪為「新聞檔案」的陳述。這種選擇有一個可取的地方,就是可給下世紀的觀眾知道,一百年前曾有此事發生,但是,對當下的觀眾而言,由於他們本身也是見證歷史的一員,哪管他對事件是冷眼旁觀或片言隻語看相關新聞報道,他們不會就此種選擇而感滿足。

自我觀照明心見性

  編劇滿道應該深明此道,做好了繁雜資料上的取捨,更希望觀眾透過演出感受到「這是一個關於土地的故事,一個如何落地生根的故事。」而不是重溫菜園村事件。劇名《本來沒有菜園村》便看到他的潛台詞,正因如此,思考點便落在「本來沒有」的四個字,這四個字給人聯想到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638-713年),著名的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着,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觀眾要看到劇本裏真實人物的「明心見性」,編劇特別強調當年參與者從運動中受感悟的力量擴展至自己的生活裏,有中學教師創辦「鄉土學社」、有室內設計師發起「平等分享運動」、也有區議員發起「保育南生圍運動」,因為他們當年曾表示:「不是我去幫助菜園村居民,而是菜園村事件幫助了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自我觀照,明心見性,不言而喻!

  在舞台美學方面,導演胡海輝成功在小劇場裏,營造出一個不斷建築和拆毀的城市空間,除了令觀眾聯想起香港城市的建築地盤特色外,也深深感受到在這個城市裏有努力「叫醒」更多人思考的社會運動人士。據了解,他們下半年再以紀錄劇場手法製作有關香港「六七暴動」事件,看來一百年後香港戲劇工作者會有一批屬於本土紀錄劇場的好劇本。【101】

(原載《信報》2014年03月31日C05版)

演出資料: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演出日期及時間:2014年3月7至8日(星期五至六)20:00;3月9日(星期日)15:00

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演出日期及時間:2014年3月15日(星期六)20:00;3月16日(星期日)15:00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