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哈姆雷特被滅聲

撰文:曲 飛 | 2014-11-28 00:00:00 | 分享到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源遠流長又歷久不衰,很多藝術家利用獨特的藝術手段去拆解和詮釋,劇場導演更喜歡運用各式實驗方法,尋找表演風格上的突破和可能性。近期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轄下之演藝小組「藝之樂」為慶祝成立十周年,請來「黑犬劇團」藝術總監趙堅堂執導莎劇《哈姆雷特》,由他帶領十多位聾健演員搬演這齣名著,還有人稱「少年鼓王」的陳偉康負責現場配樂,改編成為《現代復仇記》。

  觀賞過後,筆者認為這種將角色注入啞劇、手語、當代默劇、形體,再配合字幕運用和多媒體的劇場元素成為演出風格,可以抵銷莎劇一直在粵語演出時語境上的掣肘,突破翻譯上的局限,成功令觀眾聚焦在劇本的悲劇性層面,而不是在句子上的意譯傳達。

既可看亦可聽

  《哈姆雷特》(Hamlet )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馬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談論,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如果對莎劇有認識的人均知道,莎劇其中一大特色是既可「聽」又可「看」,即是莎劇其實可作廣播劇劇本,因為當年創作時要顧及名門望族、達官貴人的觀劇位置。他們坐的位置並不是今天劇場最貴最正中的位置,而是舞台的上方,這些權貴望的是演員的背部,因此劇本要「聽得明」很重要。從這點說明,只要導演沒有過分刪減原劇本的對白,觀眾是絕對可以理解角色的內心矛盾和戲劇衝突。基於以上特性,《現代復仇記》導演要處理的問題有兩點:一、整合劇場元素和運用演員特質;二、如何注入當代性的社會背景。

  在整合劇場元素和運用演員特質方面,現在導演將某一些劇本詩句運用字幕交代,而演員在舞台上運用手語和有限的語音去表達角色的悲劇性,這點可謂給予莎劇角色一種新的演出載體,風格形式和藝術技巧上都是可行的,問題是演員特質方面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須知道語言是有絕對的排外性,例如當你說出早晨時,接收者腦海不會聯想到晚安,故此當角色失去了部分語言時,觀眾只能依靠眼睛在舞台上尋找其他符碼支持自己的解讀思維,所以演員的表情、情緒和身體能量上的發放是關鍵所在。現階段,只有飾演雷歐提斯(女主角奧菲莉亞兄長)的黃偉強最能夠掌握這種演出風格,他演出的感染力在於有運動員一般的體能和爆炸力,成功將肢體表現轉化成等同語言的排外性符碼,鎖住觀眾思維感受角色內心深處。建議眾演員加強鍛煉相關技巧,再配合這種演出風格,定能成為香港劇壇另一派別。

劇場永遠存在

  至於注入當代性的社會背景方面,現在導演巧妙透過「現代復仇記新聞報道」的錄像去拉近觀眾和現實空間的距離,而最大的改編亮點在於,到了最後生死對決大屠殺之後,原來全部是國王和王后的陰謀,他們除了沒有死去,還透過全國電視廣播表明對悲劇發生的無奈,承諾會「更加珍惜生命」,最後當所有角色離場,留下攝影師拍攝悲劇現場時,觀眾除了在天幕看到直播投影畫面出現Hamlet 父親陰魂不散的軀體外,還發現劇場觀眾席空無一人。對於這個畫面有兩種解讀,首先是導演提醒觀眾,我們都有消失死去的一天,留下空空的座椅;其次是劇場永遠存在,只要劇場存在,Hamlet 的悲劇和宿命將會一直搬演下去,就如意大利劇作家皮藍德婁(LuigiPirandello)筆下《六個尋找作家的角色》一樣,劇中角色只會無限復活,直到世界終結。【101】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4年11月24日C05版)

演出資料

地點: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場次:
2014年9月26日(星期五) 8:00pm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3:00pm & 8:00pm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