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媽媽在獅城為港人爭光

撰文:曲 飛 | 2015-03-13 12:21:05 | 分享到

  月初走到新加坡看濱海藝術中心主辦的第十三屆「華藝節」,節目除了有譚盾《女書》和新加坡華樂團《原野》歌劇音樂會、台灣雲門舞集《稻禾》,以及非常林奕華《紅樓夢》外,還有糊塗戲班在小劇場公演的《和媽媽中國漫遊》。說實話,有時在外地看到香港的表演藝術作品時,心情總是戰戰兢兢。因怕演出被當地觀眾一錘定音,認為面前的演出就是代表香港藝術水平的單一指標,而身為香港藝評人,也擔憂演出如未達到基本藝術水平,就會令香港藝術蒙羞。但當我看完糊塗戲班製作的首演之後,回到酒店仍忘不了劇場上的感染力、觀眾淚流滿面的反應、謝幕時差不多全場觀眾站立,激動鼓掌的畫面。有質素的香港戲劇藝術理應如此。

真人真事感人肺腑

  此劇在港三度公演,在內地中山也演出過,這次可謂兩年內第五度公演。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話說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塔河出了一位被譽為「本世紀最後的傳奇孝子」和「現代大孝子」王一民,因為他要完成對年邁母親吳慧珍許下的承諾,帶她去西藏拉薩高原,即使自己已是七十四歲高齡,仍甘願靠着兩條腿踏着一輛破舊三輪車,載着九十九歲的媽媽走過三萬公里,遊走全國。編劇張飛帆將這個故事改寫成舞台劇時,充分掌握到普羅大眾對孝道的想像,基於「誰人無父母」的前提,現在劇情能夠感人肺腑,賺人熱淚可以理解。

  既然劇本如此扎實,接下來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功課。導演手法上,陳文剛選擇用面具劇的處理手法,加上女歌者和三位樂師現場伴奏,營造劇場上不同場景的氣氛,這個框架有着古希臘戲劇的濃厚色彩。須知道,面具是戲劇中最具古希臘特色的象徵。在古希臘時代,每部戲每名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具,這些面具通常用亞麻或軟木製成,所以,沒有一個能夠保留到今天。當時演員表演時用面具遮着整個面孔,包括頭髮在內。經過學者證實,這些面具的形狀有利於演員聲音的擴散,使他們的聲音更有穿透力,讓觀眾聽得更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和媽媽中國漫遊》中陳文剛選擇的是半面具,只覆蓋演員上半邊臉,只剩下口部以下部分。這是源於非洲遠古文化演繹中蛻變而來。演出者的發聲成為半面具的主要中樞,當演出者找到面具的協調後,則可任意自由地開始創作形體動作,甚至建立出角色的獨特性。

半面具找到協調性

  古希臘戲劇通常只有兩三個演員,一個演員往往同時飾演幾個不同角色。但是,一個角色也可以同時被幾個演員飾演。現在,全劇除了魏綺珊和陳文剛固定飾演母子外,另外兩男兩女演員須要共同分擔飾演十八個角色。古希臘戲劇另一個特色是,多半有音樂和舞蹈元素,歌隊和角色朗誦、吟唱的韻文都附加伴奏。所以,吳鳳鳴飾演沒有戴上面具的女歌者和現場樂師有着重要的功能,因為歌者不但能成為劇中角色說話的對象,也可以協助述說劇情等。現在,母親與歌者在同一個舞台上,互不相干,正因如此,導演可進一步思考母親和歌者之間是否可產生一種微妙的關係。

  至於演員臨場表現,六位演員傾盡全力,各展所長;陳文剛和魏綺珊已成功找到使用半面具演出時的協調性,魏綺珊甚至可以任意自由地開始創作形體動作,建立母親角色的獨特性。吳鳳鳴整體表現穩定出色,其中葉萬莊飾演的店家、張加慧飾演的護士,以及戴俊笙飾演的酒店經理,均可成功表現不同層次的感染力;三位樂師也成功為演出營造不同場景的氣氛,而李俊樂負責吹奏口琴的部分尤其重要,因為他要勾起觀眾對故事的傷感情緒,令舞台上更加淒美,所以李氏絕對功不可沒。【101】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03月9日C05版)

演出資料

地點:新加坡看濱海藝術中心

場次:
2015年2月28日 8:00pm
2015年3月1日 2:30pm 8:00pm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