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無止境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藝無止境:羅冠蘭在《心靈病房》技驚四座

撰文:曲 飛 | 2016-02-23 11:35:25 | 分享到

   踏入2016年,香港劇壇已經出現了一齣不可多得的舞台製作,說的就是「同流」劇團的《心靈病房》(Wit)。劇本是出自美國編劇瑪嘉烈.艾德臣(Margaret Edson)的手筆,該劇曾於1999年獲得普立茲戲劇獎,亦曾獲紐約戲劇桌獎、紐約戲劇劇評人圈獎、洛杉磯戲劇劇評人獎等,及後更被拍成電視和電影。珠玉在前,是次香港舞台劇版本導演鄧偉傑,請來闊別舞台兩年,香港演藝學院高級講師羅冠蘭擔綱女主角,自然成為戲劇愛好者焦點,結果門票火速售罄,一票難求。首演之後,對於羅冠蘭臨場表現的評論,只可以用技驚四座來形容,她充滿感染力的演技成功擄獲不少觀眾的心靈。

仁慈最重要

  故事講述英國文學女教授Bearing(羅冠蘭飾),窮其一生鑽研英國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John Donne有關死亡的詩詞,卻赫然發現自己罹患末期卵巢癌。向來尊重學術研究的她,簽下協議書允諾醫學博士接受八輪全劑量且殺傷力最強的「實驗性化學治療」。治療進行期間,她開始質疑令她與死亡逐漸接近的到底是癌細胞,抑或是冷酷無情的療程。從表面上來看,這只不過是抗癌故事,而類似的題材可謂屢見不鮮。所以,關鍵在於編劇能否掌握故事的獨特性。現在,劇中角色就是透過權威的知識分子位置,去了解和學習仁慈的重要。編劇清楚表達,懂得仁慈,比起一切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力更加重要。

  這種人道主義精神,是重視人類價值,特別是關心最基本的人之生命、基本生存狀況的思想。關注的是人的幸福,強調人類之間的互助、關愛,與重視人類的價值。現在劇本的亮點是將「病」和「人」切割,審視醫學研究和生命價值的思考。這和編劇的創作動機不無關係,因為她曾經在醫院癌症和愛滋病部門工作,發現醫療體系和個別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置若罔聞,才有感而發寫成這個劇本。

  故事以Bearing的第一身份和觀眾分享回憶她死前兩個月在醫院的心情,同時也交代了她的學術成就、成長背景和授業恩師的關係。所以舞台上大致有三個層面的時空:死者以說書人身份講述劇情、女主角住院時的實況處境,以及回憶孩童時代、求學時期和授課時的畫面。

無奈又可悲

  導演鄧偉傑沒有刻意割開這三個時空的舞台美學和演出風格,導致觀眾會因為羅冠蘭的精湛演繹而忘記當中的分野。正因如此,現在有趣的是,某些場景個別角色沒有注入到情緒,變相加強了女主角的內在情感和生存慾望。這種情況以演員白耀燦和傅月美飾演的角色最為明顯。前者是一位醫學博士,他為了醫學研究而表現得冷酷無情是可以理解;至於後者是女主角最重要的授業恩師,雖然編劇只給她兩場戲分,但是十分重要,因為第一場景是表達出這位老教授獨具慧眼,肯定女主角的學習能力和他日的學術成就,而第二場景就是因為她在巧合的情況出現在醫院內,順道探望將近死去的女主角,女主角在病榻見到象徵仁慈的老教授,身不由己在她懷抱痛哭流涕,從而感悟到生命最可貴的地方。所以如果老教授沒有和女主角產生真摯的情感交流,只好說明生命中的感悟時刻都是一廂情願,既無奈又可悲。

  最後,劇本引用了John Donne有關死亡的十四行詩,不期然給我聯想到蘇恩佩(1930- 1982)在1980年初的重要著作《死亡,別狂傲》也翻譯相關詩作,她是突破機構的創辦人之一,並創辦《突破》和《突破少年》。在少年時代已罹患癌症,但疾病與死亡的威脅沒有令她退縮,仍然努力不懈地工作,以生命去影響生命。其中一句:「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已經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101】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02月22日C05版)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

二○一六年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星期四至六)晚上八時
一月二十三及二十四日(星期六及日)下午二時三十分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